DeepSeek的创业观和人才观, 有什么不一样?
DeepSeek这家成立不到两年的中国公司,这支由年轻人组成的精锐团队,创造出了堪称行业奇迹的AI大模型,让全球科技界为之震撼。
特别是美国的科技企业纷纷变脸,OpenAI甚至暗指DeepSeek是用“蒸馏”的方式学习了GPT,类似于徒弟学师傅,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当然,也有人坦然接受和赞扬,微软CEO纳德拉在电话会说,DeepSeek R1模型是一种真创新,AI成本的下降是一种趋势。
总之,不管是诋毁,还是赞扬,所有人其实都默认了一点,那就是DeepSeek的大模型水平确实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准,至少OpenAI已经急了。
当然,DeepSeek的成功,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,更是一次组织和人才观念的革新。
所以,我们今天的单仁行会从经营者的角度出发,聚焦在这么几个问题上:
DeepSeek的创业观和人才观是什么?
它是如何招聘,并且管理这些年轻的员工,激发他们的创造力?
02
DeepSeek的创业观,很有特色,也很简单。
他们对自己的定义就是“一群极致的技术理想主义者”,聚焦从0到1的硬核技术创新。
特别是创始人梁文峰,对大模型这条赛道有着不同的认知。
因为在大厂纷纷入局之后,我们会觉得,初创公司做通用型大模型已经不是一个好方向了。
但是,梁文峰认为现在是技术创新的爆发期,而不是应用的爆发期。
无论是大厂,还是创业公司,都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碾压对手的技术优势。
现有的垂类场景其实也不掌握在初创公司手上,更多是融于大公司的生态中,所以,这个阶段对初创公司并不友好。
只有分散的、碎片化的小需求,更适合灵活的创业型组织。
从长期来看,大模型应用的门槛会越来越低,初创公司在未来20年任何时候下场都有机会。
现在的DeepSeek的目标就很明确,不做垂类和应用,而是做研究,做探索。
所以,DeepSeek的创业观确实有点不一样,他们可能是真的被一种好奇心所驱动,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,去探究AI能力的边界。
很多人会以为DeepSeek是不是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?
但我更相信,DeepSeek从一开始创立,想的就不是我要拿多少回报,赚多少钱,而是发自内心对AI感到好奇,想要参与到前沿的探索中。
就像梁文峰说:“一件激动人心的事,或许不能单纯用钱衡量,就像家里买钢琴,一来买得起,二来是因为有一群急于在上面弹奏乐曲的人。”
当然,我之所以要把DeepSeek的创业观讲出来,就是要让大家理解清楚:
他们今天的成功不假,但前提是他们已经在主业,也就是在量化这条业务线上,用AI炒股赚到了钱。
有了资金和资源,创始人又有非常强烈的意愿,同时也是一个技术专家,对方向有自己的理解。
所以,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成为极致的技术理想主义者,去探索和扩展自己的能力边界。
03
当然,有这样的创业观,DeepSeek的人才观也很有意思。
DeepSeek并不喜欢有经验的人,他们更加偏爱那些对自己专业,对技术有极致热情的年轻人。
DeepSeek包括幻方的核心技术岗位,基本以应届和毕业一两年的研究生和博士为主,也允许跨界。
为什么要找这些毫无经验的年轻人?
梁文峰的回答是:如果追求短期目标,找现成的,有经验的人是对的,但如果看长远,经验就没那么重要,基础能力、创造性、热爱更重要。
所以,DeepSeek不去大公司和海外挖人,也没有什么高深莫测的奇才,而是在本土吸收了国内顶级高校的人才去研究AI。
也许,曾经的成功者已经成功过了,所以,他们身上有不允许失败的包袱,有长期经验的思维惯性。
但年轻的新人没有,他们身上有对专业和技术的热爱,有初出茅庐的朝气,更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。
不要以为DeepSeek招人就不挑剔了,其实我们去查了一下DeepSeek的招聘标准,他们对年轻人才的选拔也很挑,几乎都有一个规则“要在领域内的知名比赛取得优异成绩”。
也就是至少需要在顶级期刊发表论文,或者是在竞赛中拿下金奖。
所以,DeepSeek虽然不喜欢有经验的人,但是,他们会非常关注年轻人在学术生涯里的经历,看他的能力和天赋有多高,对研究的渴望有多强烈。
DeepSeek的人才观有没有可取之处呢?
我觉得有一点他们看的很透彻。
不是所有人都能疯狂一辈子,但还有很多人,特别是在他年轻的时候,是完全可以不带功利的目的,全身心投入地去做自己喜欢的事。
他们对事的执着,远远超过对钱的渴望。
这样的人,往往也会去寻找和需要能够理解自己,志同道合的组织,
所以,DeepSeek的人才观真的非常聪明。
当然,这样的人才观也源自于DeepSeek的创业观,大家不要本末倒置,这是一种志同道合,向心而聚的双向奔赴。
04
那么,创业观和人才观有了,怎么去具体实施管理呢?怎么保证团队的创造力呢?
我总结了DeepSeek三个不一样的地方。
第一、自下而上的自然分工。
DeepSeek没有传统的层级结构,团队内部按照目标组成小组,每个人负责自己擅长的部分,成员之间没有固定分工和上下级关系,有问题就一起讨论,遇到困难可以直接向其他小组请教。
因为招进来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,也可以说,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想法,都是天之骄子。
当一帮天才聚到一起,DeepSeek就不会单纯用岗位职责去分工,而是让这些天才选择自己擅长的部分,让他们在讨论中碰撞和学习,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事可以这么干,那么,组织就也会自上而下地去调配资源,支持团队去完成自己的设想。
第二、没有KPI,没有赛马、没有所谓的任务。
DeepSeek没有赛马机制,也没有KPI的考核,但本质上来说,我认为是他们把这种硬性的制度要求,变成了一种鼓励思想进行碰撞的环境。
他们会尽可能少的用制度进行直接的干预和管理,而是给予每个人自由发挥的空间和试错机会,同时去塑造一个每时每刻都有可能进行头脑风暴和知识交换的环境。
也就是把这些天才招进来,告诉他们方向,交给他们重要的目标,但是不干预他怎么做,而是让他自己想办法,自己去发挥。
对于没有过多职场经验的学生来说,这个时候也没有老师,没有人要你怎么做。
所以,他们自然而然就会回到读书和做研究的状态,大家就变成一个个同学、组员去协作,互相鼓励、互相帮助,但也会互相比较,确保每个人都能专注于自己的目标。
第三、非常规的管理,只有用企业文化才能保证。
DeepSeek的创业观和人才观,决定了它是一家反常规的公司,又是自然分工,又没有KPI和赛马机制。
那么,怎么保证大家能够一直拥有热情和创造力呢?
一方面,这需要在招聘上非常注重这些人本身的自控力、热情和好奇心。
另一方面,就是企业文化了。
在招人的时候确保价值观一致,再加入组织后,就只能通过企业文化来确保步调一致。
当然,我们查了DeepSeek的企业文化,说实话,好像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。
梁文峰说,我们没有一个成文的企业文化,因为所有成文的东西,又会阻碍创新。
更多时候,我们是靠管理者的以身示范,遇到一件事,你如何做决策,会成为一种准则,影响其他人。
所以,各位,组织的文化其实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影响力,也是激发创新的关键。
我相信,这样一家反常规组织的成功,一定能给我们各位创业者和经营者带来更深入的思考。
—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
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股市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
■ 免责声明
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,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(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、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)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;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,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。